导语:在历史上有一对著名的老夫少妻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那就是17岁花季少女郭翼青嫁给56岁的国民党军上将程潜。
他们这一对老夫少妻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有名的,一方面是两人能跨越年龄走到一起,另一方面是郭翼青的命运坎坷,一生16次怀孕却无一男丁存活,只留下了六个女儿。
虽然在晚年,郭翼青能与丈夫合葬八宝山,但是她的一生之苦却难以言表,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这位奇女子之苦。
无男丁之苦
郭翼青,1919年生于广东汕头,1938年随父前往武汉生活。
郭翼青与程潜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的,虽然1938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了,但是旧思想仍旧存在这片大地,受清朝的封建思想荼毒,郭翼青的父亲一心想让女儿嫁的好一点,于是就通过程潜身边的副处长陈从志,保了这桩媒。
展开剩余87%郭翼青生来天姿丽质,十七岁的年纪如同一块未经打磨的美玉,乌黑靓丽的头发搭配着秀气的五官,先进时髦的洋装衬托她的气质,让人一见倾心。如果用现在的审美来挑骨头,那肯定能挑的出来,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不施粉黛不美颜的郭翼青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了。
此时的程潜位居上将,年龄已高。不过有一说一,程潜虽然年迈,但是岁月给他带来独特的气质,还是挺帅的,而且看着不显老。毕竟是位居高位,长期沉淀的魅力都很有范的,你看程潜的一些老照片都能看出来。
两个人初见的时候,程潜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郭翼青并不是很满意,因为郭翼青抗拒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过先进思想影响的郭翼青想追求自由恋爱。在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这种情况其实很多,郭翼青不是个例。
对于郭翼青的个人想法,郭父是强烈不赞成的,不要说当年,就算是现在也有很多父母希望女儿能攀高枝,不希望女儿找一个穷小子受苦。劝来劝去,拢共就那么几套话术,说什么看脸没用,结婚过日子还是要看条件,找个条件好的不吃亏。
拗不过家里的郭翼青最终还是选择嫁给程潜,原以为婚后生活就如同牢笼一般,但是没想到婚后的生活还是非常和谐的,程潜的年龄是硬伤,但是其他方面真是无敌。
程潜很能顺着郭翼青,生活上的琐事全听夫人的,遇到大事也是有商有量,充分尊重夫人的看法。而且程潜除了年龄大点,其他的基本上全能,无论是宠老婆还是尊重老婆的个人意见(不封建),还有就是妻妾闹矛盾,程潜一点都不含糊,几乎是无条件且无脑的支持老婆郭翼青。
在这段时间内,郭翼青唯一受过的苦就是来自外人的讽刺。
郭翼青和程潜结婚后多次怀孕,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郭翼青没有为程潜养活过一个男丁。郭翼青一辈子一共16次怀孕,其中也生过男婴,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早夭,最后只有6个女儿存活。
就因为无男丁,郭翼青曾多次受到过冷嘲热讽,而且程潜的三太太更是拿这件事指责郭翼青,想要用“七出”来逼走郭翼青: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你这个……(肯定不是什么好话,太难听的词汇我就不贴出来了)。
封建时代不能传宗接代就是大过,有许多人会因为这一点而换老婆或者纳妾。而且在这里要特意说一下,虽然革命了,但是一夫多妻还在存在的,尤其是广泛存在上流社会,国民党军上将程潜也是一夫多妻,只不过他独宠郭翼青。
三太太闹过一次之后,程潜为了郭翼青,选择与三太太离婚,并且不断安抚郭翼青:我会竭尽全力照顾你的,但愿甘苦共尝,白头偕老。而且除了与三太太离婚,程潜还严惩了一批讽刺郭翼青的人,即使郭翼青一辈子无男丁,程潜也从未嫌弃。
尽管程潜不嫌弃,但是那个时代却容不下郭翼青,在郭翼青身边总是会有一些人冷嘲热讽的。虽然有程潜的保驾护航,一些人畏惧程潜的权势,但是在那个旧社会,无男丁就是最大的罪。周围流言蜚语屡禁不止,以至于郭翼青坚持要怀孕,想要生个男丁堵住那群人的罪。
有很多人认为郭翼青多次怀孕是程潜胁迫的,大哥,你要搞清楚程潜多大了?他是56岁,不是26岁,程潜没有那么大力气去折腾男欢女爱的事。而且郭翼青没必要去争宠,程潜为了郭翼青都能和三太太离婚,可见程潜对郭翼青的宠爱之情。
生活窘迫之苦
如果说无男丁之苦是心理上的折磨,那生活窘迫就是肉体折磨了。许多人认为郭翼青嫁给程潜之后能享受很高的物质生活,这一点其实也想错了,郭翼青嫁给程潜之后就没多少天富裕日子。
1938-1945年,在这期间程潜领兵抗日,当时抗日艰辛,全国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过,郭翼青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不是因为抗日的艰苦条件,郭翼青的几个孩子也不至于早夭。孩子尚且如此,你说郭翼青能过什么好生活。
1945-1949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还在国民党阵营的程潜一家也要担惊受怕的,生怕明天睁眼起来就变天了。要知道程潜曾经是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之一,在湖南的程家每一天都在惶恐中度过,直到程潜宣布和平起义。
1949年之后,程潜的身份成了起义将领,而且享受国家行政三级的待遇(程潜是极少数国民党起义将领中能享受行政三级待遇的人)。行政三级的工资是400多元,虽然在改革中多次变动,但是一直都在400元这个范畴。
按理来说啊,400元绝对够程潜一家子人享受很高的物质条件,但问题是程潜要养的人太多了。程家是一个大家族,建国后有工作的并不多,贫困亲戚都需要程潜的救济。
而且程潜在国民党军政两界干了许多年,有许多的门生故吏,这些人有些因为参加起义弃暗投明有了工作,但是也有许多没有参加起义,建国后生活十分贫困。
程潜经常需要拿钱救济这些人,他的工资是四百,不是四千,也不是四万,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够花。
程潜的穷是真的穷,毛主席在得知后(程潜的族亲程星龄曾向毛主席汇报程潜的窘迫),也是感慨:颂公(程潜字颂云,尊称颂公)搞了几十年,戎马倥偬,宦海浮沉,几起几落,但始终没有被打到,真不简单。他在军政界搞得久,旧部多,需要安插就尽可能予以安插。可能还会有人向他借钱,或者他想送一些钱给朋友、部下,免得他为难,现在决定由政府按月送他大米5万斤,任其开支,不受任何控制。
在币制改革之前,这五万斤大米折合五千多元,如果只给程潜,那肯定是富贵生活。但是程潜并没有纳为己用,而且选择救济昔日的亲朋好友。有了毛主席特批的这五万斤大米,程家的日子这才好了起来,但是持续的时间也没多久,后续大米就停发了。
1968年程潜去世,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央问程家有什么困难,郭翼青第一个提出的要求就是:“现有的居所太大,开销也比较大,程家无力支付开支,所以请求换一个小点的居所。”其次就是“程潜去世后,程家人没有额外收入,子女年纪较小,家里无法养育,还请政府照顾一下,为程潜妻子、长女安排一份能糊口工作。”
程潜去世后,郭翼青一个人又要出来工作,还要养活几个年幼的女儿,生活是十分不易的。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周总理决定对郭翼青特殊照顾,给她安排工作,并且让郭翼青以革命家庭家属的身份享少将待遇,每月工资240。
其实这笔钱也是有政治考量的,按理来说郭翼青她不应该享受这么高的行政级别待遇,但是考虑到程潜的特殊身份,以及当时的统战需要,周恩来总理在权衡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批准了这个待遇。
因为程潜刚去世,如果这个时候就让郭翼青投身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这种事如果被国际得知,指不定会被编排成什么样。而且就算是为了统战需要,这笔钱也应该支付,就冲程潜领导湖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和平起义,为解放军减少了无数伤亡,照顾一下程潜家人也是应该的。
当年结婚的时候,郭父一口一个生活不用愁,但是真结婚后,郭翼青还是要艰苦养家。很多人幻想的荣华富贵,那可真是无从说起,能养好几个孩子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年那个环境,程潜国民党的身份可没少让家属碰壁。
不过郭翼青嫁给程潜之后并没有后悔,虽然没有特别的荣华富贵,但是程潜对她的独宠就让她心满意足。在程潜去世之后,有人曾介绍郭翼青改嫁,找个人搭伴过日子。郭翼青直接拒绝了,坚持留在程家养育女儿,而且还留下遗嘱:要和丈夫葬在一起,如有来生,希望还能再续前缘,携手共度一生。
1997年郭翼青病逝,考虑到郭翼青的遗嘱,中央在经家属同意后把郭翼青的骨灰盒存放八宝山,与程潜葬在一起。同时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各民主党派的有关同志出席了郭翼青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
头条首发必备指南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
发布于:天津市大智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