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后,沙俄便开始寻找机会恢复其荣耀。面对强大的英法联军,沙俄不得不暂时忍气吞声,开始把目光转向东部的清朝正规配资排名,那个已经逐渐衰弱的帝国。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清朝便显现出衰败的迹象。到1858年,内有太平军叛乱,外有英法联军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此时,沙俄便认为削弱清朝,分割其领土,是再合适不过的机会了。
尽管沙俄并未低估清朝的力量,毕竟双方早前曾有过几次冲突,沙俄的胜算并不大。1685年康熙时期的雅克萨之战,沙俄败得一败涂地;乾隆年间,沙俄甚至不敢与清朝正面交锋。直到1858年,沙俄才敢放手争夺清朝的领土。
展开剩余77%从1858年到1864年,仅短短6年时间,沙俄几乎没有耗费太多力气,就从清朝手中拿走了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通过《瑷珲条约》(1858年)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沙俄夺得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地区,并将中俄边界线推进至黑龙江流域。这个变化对清朝而言,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外兴安岭本是防守的天然屏障,但黑龙江一旦成为边界,双方的距离便极其接近,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冲突。
更为严重的是,过去吉林省曾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曾是重要的沿海大省,但沙俄通过划定边界,把乌苏里江以东的所有沿海地区都收了过去。吉林的海岸线被切断,珲春离日本海仅15公里的距离也被沙俄吞并,目的显然是让清朝无法利用这个战略位置进行经贸活动。这个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清朝再也无法参与日本海地区的贸易往来。
到了1864年,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从清朝手中拿走了44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领土。原本是新疆中心的伊犁,瞬间变成了边境地区,严重威胁着清朝的西北安全。而巴尔喀什湖成为了新的边界,七河流域也落入沙俄囊中。
沙俄的扩张势头没有停止,从1862年起,它们向伊犁塔城一带推进。当地的守军虽奋力抵抗,但依旧未能阻止沙俄的侵略。两年后,清朝终于被迫割让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
然而,沙俄并未满足,依然继续向伊犁进发。为什么沙俄不知足,非要占领伊犁呢?
首先,伊犁苏丹的建立给了沙俄机会。在与沙俄的多次交锋中,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管理漏洞使沙俄得以占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部分地区。哈萨克牧民因沙俄的侵略而遭遇重创,这激起了西北少数民族的不满。于是,1864年,西北的哈萨克牧民在伊犁惠远城宣布建立伊犁苏丹集团。沙俄看准时机,开始在伊犁周边活动,要求苏丹允许俄商自由进入伊犁,甚至要求归还哈萨克牧民。
其次,阿古柏之乱也为沙俄提供了机会。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扰乱了清朝与伊犁之间的联系。沙俄趁机占领伊犁,并要求清朝派人接管,但因清朝与阿古柏的冲突未曾解决,沙俄也开始在伊犁驻军。
再者,伊犁水草丰美,粮食产量高。七河流域是中亚最富饶的地区,伊犁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沙俄一直有意占领伊犁,尽管此前与清朝签署了边境条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侵占伊犁的目标。
沙俄的最终目的是吞并新疆。无论是1864年还是1904年,沙俄对新疆的觊觎从未停止。特别是在征服了中亚后,沙俄对向南扩展的兴趣愈加浓厚。1896年,沙俄在其“黄俄计划”中,将新疆绝大部分领土划入其中,表明他们对新疆的渴望从未减弱。占领伊犁成为了沙俄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伊犁的占领过程中,沙俄不仅废除了清朝的行政管理体系,还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行政结构,并严格隔离当地的各民族,防止他们联合反抗沙俄的统治。任何想要进入伊犁的清朝官员都被拦在外面,沙俄通过这种手段巩固了对伊犁的控制。
到了1871年,沙俄完全占领了伊犁,并要求清朝承认他们的统治。清朝虽几度提出交涉,但沙俄却借机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占领,使得伊犁九城几乎被完全包围。尽管有条约约束,沙俄随时可能撕毁协议,对伊犁进行进一步的侵吞。
沙俄的野心未曾止步,直到1878年,沙俄和清朝再次进行了谈判。经过长时间的博弈,最终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沙俄通过这份条约将伊犁大片地区吞并,剩下的部分则被三面包围,使得清朝失去了对伊犁的实际控制。
这一切的背后,沙俄的策略很简单:让清朝假装收回伊犁,然后逐步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即便如此,沙俄最终也不得不妥协,为了避免与清朝爆发全面冲突,他们在谈判中做出了让步正规配资排名,但无论如何,伊犁和周边的大片土地,依然在沙俄的掌控之中。
发布于:天津市大智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